口腔疾病中,有一种病叫做口腔念珠菌病。它是由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真菌感染,属于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。即便是健康人群也会携带念珠菌,不过其一般不发病。只有当宿主抵抗力下降的时候,才有可能会成为致病菌,继而出现口腔念珠菌病。那么哪些人容易患上口腔念珠菌病?它的症状是什么?又是如何治疗的呢?快和小诺一起往下看。
六大易感人群
一般来说,患上口腔念珠菌病,通常与患者长期滥用抗生素药物、缺乏维生素的患者以及免疫力低下有一定的关系,以下这几类人群有可能会出现口腔念珠菌病。
1,恶性肿瘤患者:
口腔念珠菌病在该人群中十分常见,特别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(如白血病)、接受全身化疗、接受头颈部放疗的患者。在患者的免疫抑制阶段,其发病率可达15%-60%。
2,口腔黏膜疾病患者:
口腔黏膜局部的菌群失衡极易引起者类疾病产生,其中超一半以上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易发,贫血相关性口炎、口干症、放射性口炎等患者中口腔念珠菌病的患病率更高于60%- 70%。
3,义齿佩戴者:
65%的义齿佩戴者都患过口腔念珠菌病。不正确摘戴义齿就可能会对口腔产生磨损,从而为念珠菌提供良好的寄生环境。
4,HIV感染者:
口腔念珠菌病是该类人群中最常见的一种口腔感染疾病。在HIV感染患者中,OPC发病率为7%-48%;进入AIDS阶段时,发病率显著增加,常高达90%以上。
5,哮喘、慢阻肺等患者:
因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治疗,使口腔内菌群失衡、自身免疫力降低,易引起念珠菌感染。
6,免疫力低下或内分泌失调的人:
免疫力低下是导致口腔念珠菌病的重要原因。常见于干燥综合征、糖尿病、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及老年人群等。
口腔念珠菌常见症状
口腔念珠菌病的症状以口干、发黏、口腔黏膜灼烧感、疼痛、味觉减退等为主,该病可发生于口腔的任何部位,如唇、舌、颊、软腭及硬腭等黏膜处。
由于诱发因素、感染人群和病程的不同,口腔念珠菌病呈现出不同的临床类型。
一.念珠菌性口炎
(1)急性假膜型(雪口病)
新生儿鹅口疮多在生后2~8日内发生,好发部位为颊、舌、软腭及唇,损害区黏膜充血,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,如帽针头大小,不久即相互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,并可继续扩大蔓延,严重者波及扁桃体、咽部、牙龈。少数病人还可并发幼儿泛发性皮肤念珠菌病、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。
(2)急性红斑型
成人急性念珠菌性口炎可有假膜,并伴有口角炎,但有时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糜烂及舌背乳头呈团块萎缩,周围舌苔增厚。患者常首先有味觉异常或味觉丧失,口腔干燥,黏膜灼痛。
(3)慢性肥厚型
本型的颊黏膜病损,常对称地位于口角内侧三角区,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,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,类似一般黏膜白斑。腭部病损可由托牙性口炎发展而来,黏膜呈乳头状增生;舌背病损,可表现为丝状乳头增殖,色灰黑,称为毛舌,因此毛舌也属于本型。
(4)慢性萎缩型
本型又称托牙性口炎,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之腭、龈黏膜,多见于女性患者。黏膜呈亮红色水肿,或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。有绝大多数患者的斑块或假膜中,可查见白色念珠菌。有念珠菌唇炎或口角炎的患者中80%有托牙性口炎。
二.念珠菌性唇炎
糜烂型者在下唇红唇中份长期存在鲜红色的糜烂面,周围有过角化现象,表面脱屑,因此极易与盘状红斑狼疮病损混淆,亦类似光照性唇炎。
颗粒型者表现为下唇肿胀,唇红皮肤交界处常有散在突出的小颗粒,极类似腺性唇炎。
三.念珠菌口角炎
本病的特征是常为双侧罹患,口角区的皮肤与黏膜发生皲裂,邻近的皮肤与黏膜充血,皲裂处常有糜烂和渗出物,或结有薄痂,张口时疼痛或溢血。同时可并发舌炎、唇炎、阴囊炎或外阴炎。
四.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
这是一组特殊类型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性疾病,病变范围涉及口腔黏膜、皮肤及甲床。其首先表现的症状,往往都是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的鹅口疮和口角炎;继而在头面部和四肢发生红斑状脱屑皮疹、甲板增厚,也可发生秃发及前额部、鼻部的皮角样损害。
如何治疗口腔念珠菌病?
口腔念珠菌如果治疗不及时,还会引发口腔出现更严重的问题。此时,我们可以选择三个主要的方法,能够治愈口腔念珠菌病。这两个方法分别是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。
一.药物治疗
口腔念珠菌病主要是感染了念珠菌这种真菌引发,所以在选择药物的时候,建议选择具有抗菌作用的药物。例如咪康唑口腔贴片诺弥可?这一类的药物以及抗生素来治疗。
咪康唑口腔贴片诺弥可?,对多种念珠菌都有效。使用时可使药物在口腔内迅速释放并稳定维持抗菌浓度,且不影响饮食,与传统局部药物相比,耐受性更佳,副作用更少,能够有效的杀菌消炎,使疾病得到合理的控制。